19837891821
当前位置:尉氏信息网  -  本地文章  -  商讯资讯

尉氏人必读!尉氏名称的由来与历史演变!

2025/1/18 15:37:05

来源:尉氏春秋

评论:0

浏览量:385

今天尉氏县这一带,根据当代地理界泰斗谭其骧先生《中国历史地图集·原始社会遗址图》等标记:在原始社会早期(旧时器时代)属于原始群之猿人、古人和新人居住区,大致相当于有巢氏、伏羲氏、燧人氏等时期(即三皇时期);在原始社会晚期(新石器时代)属于裴李岗文化区(部落、村落出现),大致相当于神农氏(炎帝)、黄帝以及尧、舜、禹时期(即五帝时期);在夏、商(奴隶社会)时期属于昆吾部落群之一;西周(封建社会)时期,南部、西部属于鄢国和许国,东部、北部属于宋国;东周(春秋、战国)时期先后属于郑国、魏国、韩国。但是,在春秋之前,这里叫什么名字,已经无法考证。

一、尉氏之地名,来自郑国狱官名“尉氏”

《汉书·地理志》:陈留郡,县十七:……尉氏……唐代颜师古注:应劭曰:古狱官曰尉氏,郑之别狱也。臣瓒曰:郑大夫尉氏之邑,故遂以为邑(名)。师古曰:郑大夫尉氏亦以掌狱之官故为族耳。应说是也。’ ”

由此可知:今天尉氏县这里,在春秋初期是郑国(公元前770年,将都城从今偃师县西南的留邑迁到新郑市)东部边疆处的分监狱,郑国大夫某某担任狱官尉氏;后来,这里成了这位大夫的封邑(即封地或食邑),就把封邑或封地叫成了尉氏邑,又将姓氏叫做,逐渐成为了名门望族。

有人说:尉氏,不是官名,《周礼》上没有尉氏这个官称。狱官属于秋官和冬官的范畴,而《周礼》中的《冬官》一篇,在西汉之前已经缺失了,汉人就把战国时著的《考工记》补入填了缺。因为《周礼》一书,不尽是原文,是否有尉氏官号,已无法考证,既然颜师古认为应劭说得对,还是以古狱官曰尉氏为是。

有人说:尉氏即司寇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寇》曰:大司寇之职,掌建邦之三典,以佐王刑邦国,诘四方;小司寇之职,掌外朝之政,以致万民而询焉,一曰询国危,二曰询国迁,三曰询立君(大司寇的职责,是负责制定邦国的三种法典,辅佐天子用刑法治理邦国,督察四方诸侯;小司寇的职责是掌管处理外朝的政令,有邦国大事需要向人民征询意见,就召集人民到外廷听取他们对外寇入侵如何对付、迁都改邑咋办、如何选择国君继承人的看法)。由此可知周代司寇并不是管理监狱的官。就是后代主管全国刑狱的司寇,职位应在三公、六卿之列,也不应该在郑国的东部边疆当个别狱的长官。《周礼》初名《周官》,相传为周公所作,记载的是周朝官制,到春秋时期已经几百年了,周王朝衰弱有名无实,诸侯国强盛各自为政,官号不可能统一,也就没有必要用《周官》套了。尉氏,应该就是郑国的狱官名,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。

《春秋左传·襄公十年》曰:于是子驷当国,子国为司马,子耳为司空,子孔为司徒。冬十月戊辰,尉止、司臣、侯晋、堵女父、子师仆帅贼以入,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,杀子驷、子国、子耳,劫郑伯以如北宫。子产闻盗,为门者,庀群司,闭府库,慎闭藏,完守备,成列而后出;兵车十七乘,载尸而攻盗于北宫。子蟜帅国人助之,杀尉止、子师仆,盗众尽死。侯晋奔晋。堵女父、司臣、尉翩、司齐奔宋(公元前563年,这时子驷担任郑国的国相,子国担任司马,子耳担任司空,子孔担任司徒。冬季十月十五日早晨,尉止和司臣、侯晋、堵女父、子师仆五人帅领叛贼,进入西宫攻击上朝的执政大臣,杀死了子驷、子国、子耳,劫持了郑简公进入北宫。子国的儿子子产听说强盗造反,就先叫守好宫门,部署众官坚守岗位,关闭官府各种仓库,让官吏谨慎看护收藏的财宝,完善巩固守卫备战,编成队列然后出发,率领兵车十七辆,拉着被杀大臣的尸体,前往北宫攻击强盗叛贼。子蟜帅领国都卫士帮助子产,杀死了尉止和子师仆,众多盗贼都被杀死。侯晋逃到了晋国。堵女父、司臣、尉翩、司齐逃奔宋国)。

又《襄公十五年》曰:郑尉氏、司氏之乱,其余盗在宋。郑人以子西、伯有、子产之故,纳赂于宋,以马四十乘,与师茷、师慧。司城子罕以堵女父、尉翩、司齐与之。郑人醢之三人也(到了公元前558年,郑国大夫尉止、司臣等人作乱被平定之后,其余的强盗还逃亡在宋国。郑国人士因为子西、伯有、子产三人父亲被杀的缘故,就向宋国行贿,送去160匹马和乐师茷、慧二人。司城官子罕下令把堵女父、尉翩、司齐交给了郑国。郑国把他们三人剁成了肉酱)。

尉止,就是郑国大夫狱官尉氏的后代,以祖上官职为姓,世袭了大夫之职。尉翩是尉止的儿子,参与了叛乱,被处以极刑。尉止发动叛乱,杀死执政大臣,劫持幼弱的国君,肯定是要被灭族并剥夺封邑的。因此可知:尉氏邑作为地名,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60年前后,因为郑国东侵需要过程,修城建狱得有时日;尉氏邑地名在官方公文中从此消失了,因为尉止被族灭邑夺,封地入官,不可能再称尉氏邑。邑,即城邑,古代在封地建城,管理四周村落。

二、尉氏之县名,来自尉缭之封地
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曰:大梁人尉缭来,说秦王曰:以秦之强,诸侯譬如郡县之君,臣但恐诸侯合纵,翕而出不意,此乃智伯、夫差、湣王之所以亡也。愿大王毋爱财物,赂其豪臣,以乱其谋,不过亡三十万金,则诸侯可尽。秦王从其计,见尉缭亢礼,衣服食饮与缭同。缭曰:秦王为人,蜂准,长目,挚鸟膺,豺声,少恩而虎狼心,居约易出人下,得志亦轻食人。我布衣,然见我常身自下我。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,天下皆为虏矣。不可与久游。乃亡去。秦王觉,固止,以为秦国尉,卒用其计策(公元前237年,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,对秦王嬴政说:就秦国的强大而论,东方各诸侯国国君,就好象您的郡守县长。但我恐怕各诸侯国联合起来,出其不意地攻打秦国,这就是晋国权臣智伯以及吴王夫差、齐湣王之所以灭亡的教训。希望大王您不要爱惜钱财宝物,拿去贿赂各国的豪强权臣,用以打乱诸侯国合纵的谋略,最多不过花掉三十万斤金子,则诸侯国可以尽灭。秦王听从了尉缭的计谋,见到尉缭总是用与自己相平等的礼节对待,衣服饮食也与尉缭相同。尉缭对朋友说:秦王这个人,长得高鼻子,细长眼睛,老鹰一样的胸膛,说话象豺狼叫,对人少恩惠而怀有虎狼之心,在不得势的时候还能礼贤下土,意得志满之后也会轻易除掉有功之人。我作为一个平民百姓,然而见到我,经常身卑自谦甘居我下。如果秦王真的得志拥有天下,全国人民就都成为他的奴隶了。不可以与他长久交游。于是就逃走了。秦王发觉尉缭逃走,就派人找回,坚决挽留,并让他担任秦国的国尉,终于采用尉缭的计策,灭掉了东方六国,统一了天下)。

由此可知:秦王固止尉缭,是不能也不会红口白牙开空头支票的,既然许以国尉这样相当于汉朝太尉、大将军的职位,一定得有封地食邑。秦王采用加官封爵的手段笼络激励尉缭为自己卖力,很可能预封的就是今天的尉氏县这一带,不然尉氏县之名出于尉缭之说,也没有依据和注脚。再说,利用预先封地的手段收买人心,也是古代帝王的有效做法。例如: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曰:平王封襄公为诸侯,赐之岐以西之地。曰:戎(西方少数民族)无道,侵夺我岐、丰之地,秦能攻逐戎,即有其地。与誓,封爵之。由此可见,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,就是采用预封土地的手段,最后才有强大的秦国。

《资治通鉴:秦纪二》:始皇帝二十六年,秦王使人诱齐王,约封以五百里之地。由此可见,秦始皇为了诱降齐王田建,预先约定封给说客五百里土地作为食邑。何况秦王重用尉缭,是企图灭亡东方六国,预封尉缭是情理之中的事。因此可以推知,当年秦王固止尉缭时,很可能说过你如果帮助我灭了东方六国,我把魏、韩之间蓬池邑方圆百里之地封给你之类的话。尉缭拜师学艺、精研兵书,不就是为了出人头地、封侯拜相、光宗耀祖吗?所以就留下了。

又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曰:刘邦发使者告韩信、彭越曰:并力击楚。楚破,自陈以东傅海(到海边)与齐王(韩信),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(彭越)。由此可知,刘邦借用韩信、彭越之力灭掉项羽,也是采用的预先封地之策略。

所以说:古代帝王为了鼓励贤士能人为自己出力卖命,都是采取加官进爵、封地食邑的伎俩。秦王对尉缭也不会例外,必然使用预封食邑的手段。秦始皇最终采用尉缭的计谋,远交近攻,公元前230年灭了韩国,前228年灭了赵国,前225年灭了魏国,前224年灭了楚国,前222年灭了燕国,前221年灭了齐国,统一天下,推行郡县制,为了纪念尉缭功绩,改尉缭封地蓬池邑尉氏县

蓬池邑改称尉氏县是哪一年?应该最晚是秦王政二十六年、秦始皇元年,即公元前221年。为什么最晚是这一年呢?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曰:秦王政立二十六年,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,号为始皇帝。又《秦始皇本纪》曰:二十六年,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,郡置守、尉、监。更名民曰‘黔首’。大酺(宴享天下)。……一法度衡石丈尺(全国统一法律、度量衡、石丈尺)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地东至海暨朝鲜,西至临洮、羌中,南至北向户,北据黄河为塞,并阴山至辽东。南宋裴骃《集解》曰三十六郡者,三川……颍川长沙凡三十五,与内史为三十六郡。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也。又《秦本纪》曰:秦庄襄王元年(公元前249年),秦界至大梁,初置三川郡。又《秦始皇本纪》曰:十七年(公元前230年),内史腾攻韩,得韩王安,尽纳其地,以其地为郡,命曰颍川。

由此可知:秦王政与父亲秦庄襄王时期,都是一边攻城略地,一边设郡置县;到了秦始皇元年,统一全国以后,只不过是又重新规范、颁布于天下。尉氏县既然初属三川郡,后属颍川郡,所以说尉缭封地蓬池邑最晚是公元前221年改称为尉氏县的。

因此可以说:宋代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曰:秦始皇二年置尉氏县。以及1993年版《尉氏县志·大事记》说:秦始皇三年(前219年),尉氏置县,归三川郡管辖。都是不准确的,没有考证依据的,不足为凭。就以尉缭的身份与声望而论,尉氏县也应该是首批成立县。

借此机会,纠正几点有关尉缭的谬误说法:

第一:明代尉氏县学者阮汉闻在《尉缭子题解》中说:昔郑有尉止、尉翩,氏名于官,邑名于氏。缭似止、翩后。此说尉缭似乎是尉止、尉翩的后代,纯属恣意猜测、妄加推论。尉止带头造反,杀死执政大臣,劫持国君,实为大逆不道”重罪,肯定是要灭族夺邑的,哪会再有后代呢?再说,尉缭作为一介布衣,不可能有赵氏孤儿的幸运。

第二:有人说:尉是姓,《秦始皇本纪》都说大梁人尉缭来此说是望文生义,忽略了此文乃司马迁追述之说。尉缭本姓失传,名缭,他担任国尉之后,才被称为尉缭,名前加官号或地名,是古人的习惯,也是对本人的敬称,天长日久,也就成为了姓氏。

第三:有人说:尉缭之父、爷爷、太爷均在魏国担任国尉职位。此纯为标新立异、荒诞不经之说。如果尉缭祖上三世为国尉,肯定是世家贵族,皇亲国戚,就不会自称我布衣了。布衣者何?平民之服也!

第四:有人认为写《尉缭子》的尉缭与担任秦王国尉的尉缭,年代相差较远,不是一个人。此说纯属臆测妄论,无凭无据。古代享有上寿者不乏其人,尉缭拜鬼谷子为师,学习导引不老之术,能够长寿也在情理之中,不可怀疑。拜见梁惠王后写《尉缭子》一书与游说秦王政担任国尉之职的尉缭实为一人,其事迹、点将台、旧居遗址等《嘉靖尉氏县志》有明确记载,此不再赘述。

三、尉氏县古称“蓬池邑”,应在“尉氏邑”被夺与“尉氏县”建立之间

当代史学界泰斗朱绍侯先生在《蔡邕故里探源》中说:我手里就有一本《嘉靖尉氏县志》,在该《县志》中就记有蔡邕的家事、景点和其他事迹。如其六世祖蔡勋、叔父蔡质及蔡朗、蔡携、蔡稜、蔡文姬等事,还记有蔡邕宅、蔡氏祖墓等。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王昈《尉氏八景·蔡邕故里》诗:才华孝义冠当时,砌畔曾生连理枝。三日三台何烜赫,一成一败更参差。辨琴为遁江南迹,捐馆徒兴北海思。我亦从来慕英俊,不知故里在蓬池。按蓬池乃是尉氏八景之一,此处暗指尉氏。提起蓬池,得先说明以下几个问题:

第一:蓬池得名于何时?最早发现于公元前770年。

《嘉靖尉氏县志》卷四《传疑》篇曰:尉氏何以名蓬池也?相传春秋时,郑兵憩暑道周,众马奔逐饮,蓬下泽芃芃泠泠,移晷无涸。主将异而穴之成池,池下复得温泉焉,波暄液炎,大以为异。邑人继修禊事,遂为胜概。开疆成邑,始诸此(尉氏为什么又叫作蓬池呢?相传春秋时期,郑国军队在夏天向东入侵,在路旁小息时,战马奔跑到道旁饮水,茂盛的蓬草下水清见底,但是马群喝了好长时候,水也没有干枯。主将感到奇怪,因而挖成了一个水池,在水池下面又得到一个泉眼,水流哗哗外冒,还温暖烫手,很感惊异。后来,尉氏邑的人们每逢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,就到蓬池边祭祀洗涤,祈求免灾得福,渐渐成为名胜景区。郑国开拓疆域,建成别狱与尉氏邑,就开始于这个时候)。

由此可知:蓬池,是郑国军队东侵时挖掘形成的。郑国在公元前770年后,才把在今天偃师县西南留邑的都城迁徙到新郑,所以说蓬池得名最早在公元前770年以后。

有人说:蓬池由天上火球坠地而成,由莲花仙子下凡而得。此说纯属瞎编滥造,猎奇误导世人,真乃荒谬之极!

第二:蓬池有多大?方圆有一百多里。

《嘉靖尉氏县志》卷一《形胜》篇曰:温泉蓬池,一名蓬泽。旧《志》云温泉在县东北一里许,故井尚存。旧《注》云:开封东北有蓬池。根据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的记载和清代杨守敬《水经注图》的标注,开封县治最早是在朱仙镇一带。

由此可知:蓬池南岸,在今尉氏县古城墙东北一里左右,也就是汽车站往北,尉开大道以东,一直到朱仙镇一带的贾鲁河流域,所以说方圆百里有余。

第三:蓬池温泉作为景点有多?皇帝经常来此游玩。

《南史·宋本纪》曰:行幸尉氏,观温泉。此言公元463年,南朝刘宋孝武帝过江巡视北方军队与北魏作战情况时,路过尉氏县,观看蓬池温泉胜景。遗憾的是,刘宋孝武帝闻名而来,败兴而去,蓬池温泉经过曹魏与西晋之战乱,景色已经破败不堪,大不如秦汉盛时了。

第四:蓬池景区兴衰于何时?兴盛于秦汉之际,衰败于魏晋之后。

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朱绍侯先生在《蔡邕故里探源》中说:尉氏县陵树乡北有泽,泽有天子苑囿,有秦乐厩,汉诸帝以驯养猛兽。由此可知:秦汉时期蓬池是天子畜养禽兽的园林,是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胜地,华丽雄伟的建筑就不用说了。当时蓬池”与今新郑、中牟、尉氏三县交界处的圃田泽和商丘市东的梁园合称帝王将相、皇亲国戚、世家贵族游玩的三大园林。

曹魏末年文学家、尉氏三贤之一阮籍《咏怀》诗第十六首曰:徘徊蓬池上,还顾望大梁。绿水扬洪波,旷野莽茫茫。走兽交横驰,飞鸟相随翔。可见此时景色还有可以观赏之处。

《嘉靖尉氏县志》卷四《景致》篇曰:蓬池显晦(显赫衰败)本自有时,魏晋阮籍徘徊其上,绿水洪波。唐李白追慕遐躅(回忆向往阮籍与胜景,远道而来寻踪觅迹)。逮宋以来,犹经秦、苏品第(到了宋朝,还有秦观、苏轼等大文豪前来赋诗品评高低)。而今,湮废失其处矣。

第五:尉氏邑始建于何时?最早应该建于公元前760年左右。

邑,就是城。古代大城称“都,小城称“邑。春秋战国之前,官员的俸禄就是封地食户,受封的官员在所封之地建造城邑,管理周围的村落,向农户收租派役。

东汉史学家圈称《陈留风俗传》曰:尉氏,郑国之东鄙(尉氏邑,是春秋时郑国的东部边境)。

由此可知:郑国公元前770年后迁都新郑,当时蓬池这一带属于宋国地盘,就是公元前769年开始向东侵,也得打个二三年。假如公元前765年挖掘蓬池后不再东侵了,在此修造烽火台(啸台前身),驻军守卫边疆,再建别狱,等到郑大夫成为狱官尉氏受封于此,建造尉氏邑,恐怕最快也得十来年。所以说尉氏邑最早建于公元前760年前后。

综上所述,因为从挖掘蓬池到建造尉氏邑时间太短,在尉氏邑建成之前不可能称蓬池邑;等秦始皇统一天下,为纪念尉缭建立尉氏县后,官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称“蓬池邑。所以说:尉氏县古称蓬池邑,应该在尉止造反被灭族夺邑之后,到秦始皇元年成立尉氏县这段空间,即公元前563年到前221年。

以上考证,如有不妥之处,敬请专家学者、用心读者,商榷、批评、斧正。

祝愿敬爱的读者:新的一年,身心健康,万事如意!

尉氏县地方史志学会李文建、孟庆枚撰文

202511

评论 
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!
发布评论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
点击更换图片
看不清?换一张
19837891821
  • Q Q: 9532642
  • 微信: wsid9588
  • 客服微信二维码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
微信公众号
  •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
微信小程序
Copyright © 2025 “尉氏信息网”版权所有  |  ICP证:豫ICP备2023004524号-8  |  技术支持:尉氏同城信息网  |  
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,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,交易风险自负!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,举报信息、删除信息联系客服